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试题题库分校动态|图书教材面授课程网校课程| 砖题库职位表直播|微信联系我们

  • 在线客服咨询
  • 当前位置:黄山人事考试网 > 备考资料 > 军队文职 >

    阅读模式

   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:秦汉文学(汉语言文学)

    2020-01-17 15:50军队人才网 来源:安徽华图

      军队人才网同步安徽华图提供以下军队文职军队文职信息: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:秦汉文学(汉语言文学),更多关于军队文职备考资料,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,军队文职汉语言文学,军队文职军队文职的内容,请关注军队人才网/军队文职考试网

     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:秦汉文学(汉语言文学)

      一、秦及西汉散文

      1.《吕氏春秋》的成书过程

      在战国时期,魏国有信陵君,楚国有春申君,赵国有平原君,齐国有孟尝君,他们都礼贤下士,结交宾客。与四公子不同,吕不韦招揽门客,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,却十分注重文才。原来,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。他素来善于谋略,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。再说秦国猛将如云,军力强大,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,还有一个原因,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,广为流传,不但天下闻名,还可传之后世,永垂青史,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。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,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,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,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。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,像荀卿那班人,著书立说,流行天下。

     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,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,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。等到文章交上来后,五花八门,写什么的都有,古往今来、上下四方、天地万物、兴废治乱、士农工商、三教九流,全都有所论及,许多文章还有重复。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、归类、删定,综合在一起成书,取名叫《吕氏春秋》。为了精益求精,也是为扩大影响,吕不韦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,他请人把全书誉抄整齐,悬挂在成阳的城门,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,即赏给千金。消息传开后,人们蜂拥前去,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,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。当然,这不一定就证明《吕氏春秋》字字珠玑,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,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,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。不过,这样一搞,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,《吕氏春秋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。

      2.贾谊的政论文

      贾谊的政论文,主要是一些陈政事的疏奏,为数不多,但成就巨大。一方面,他吸取战国儒道法三家思想而又“案之当今之务”,使其政沦文具有适应时代需要而“经世致用”的特色,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;另一方面,他继承战国之文“敷张文辞”的写作手法而又更加疏直激切、尽所欲言,使其政论文具有将说理与情感、气势、形象相结合而耸动人主视听的特色。

      二、西汉辞赋

      西汉辞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,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,韵散兼行,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、散文的诗化。西汉辞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,形成新的体制。它借鉴楚辞、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、铺张恣肆的文风,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,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。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,既有传统的四言,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。西汉辞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,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,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。枚乘的《七发》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,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。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。

      三、《史记》

      1.司马迁与《史记》的成书

      司马迁(公元前145年-公元前90年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一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其父为司马谈。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,后任中书令。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

     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、董仲舒,漫游各地,了解风俗,采集传闻。初任郎中,奉使西南。元封三年(前108)任太史令,继承父业,著述历史。

      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

      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
      ①秉承先父遗志

      ②继承《春秋》精神

      ③肩负史家职责

      2.《史记》的体例和艺术特色

      (1)体例

     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,有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,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。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。“本纪”是全书提纲,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;

      “表”用表格来简列世系、人物和史事;“书”则记述制度发展,涉及礼乐制度、天文兵律、社会经济、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;“世家”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;“列传”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。

      (2)艺术特色

      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、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。

      ②谋篇布局,独具匠心、善于选择、剪裁和集中史料,善用“互见法”,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,并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。

      ③寓褒贬于叙事,有强烈的抒情性。

      ④语言生动、准确、灵活。

      3.《史记》的地位和影响

      《史记》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,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。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,记言为《尚书》,记事为《春秋》,其后又有编年体的《左传》和国别体的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。但是,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,却是由司马迁首创。《史记》的出现,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。

      四、两汉乐府诗

      1.乐府诗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

      《汉书·艺文志》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:“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,于是有代、赵之讴,秦、楚之风。皆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。”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,具有很强的针对性。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,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,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、爱与恨,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。

      2.乐府诗的叙事技巧

      ①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。

      ②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。

      ③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,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,各具特点.绝无雷同。

      ④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,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,繁简有法。

      五、《汉书》

      1.班固及《汉书》的成书

      班固(公元32年一公元92年),字孟坚,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东北)人,东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。班固出身儒学世家,其父班彪、伯父班嗣,皆为当时著名学者。班固九岁即能属文,诵诗赋,十六岁入太学,博览群书,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。

      建武三十年(54年),班彪过世,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,开始在班彪《史记后传》的基础上,撰写《汉书》,前后历时二十余年,于建初中基本修成。汉和帝永元元年(89年),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,班固随军出征,任中护军,行中郎将,参议军机大事,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《封燕然山铭》。后窦宪因擅权被杀,班固受株连,死于狱中,时年六十一岁。

      2.《汉书》与《史记》在体制、风格上的异同

      体例方面,《汉书》体例基本上承继《史记》而略有变化,如改“书”为“志”,取消“世家”并入“列传”。从二书体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,体例的差别根本在于二人背后治史理念的差异:《史记》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目的是为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,重通变思想、重历史现实、重社会各阶层、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。《汉书》重刘氏正统,用断代史、重上层社会、重正统、重体例之严谨。

      风格方面,二者的行文取材不同,《史记》是雅俗并收,而《汉书》则偏重于尔雅之文。此外,《汉书》中多载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,多取诸现成文献。这样就很明显使人感到《史记》之文,更多带有生活气息,带有独创性;而《汉书》则更倾向于文献的保存。

      六、东汉文人诗

      《古诗十九首》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:

      (1)艺术成就

      ①敏锐的节序感

      ②微妙的空间感

      ③深切的世态炎凉感

      (2)在文学史上的地位

      《古诗十九首》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,它长于抒情,却不径直言之,而是委曲宛转,反复低徊。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,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。《古诗十九首》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、物我互化的笔法,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。《古诗十九首》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,钟嵘《诗品》卷上称它“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”。

      以上是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:秦汉文学(汉语言文学)的全部内容,更多2020黄山军队文职军队文职信息请加军队文职考试群军队文职考试群,及关注军队人才网军队文职考试网

    (编辑:admin)

    有疑惑?在线客服帮你

    公告什么时候出?

   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?

   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?

   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?

   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

    最新招考
    照片调整
    直播讲座
    职位查询
    真 题 库
    时政热点
    每日一练
    砖 题 库
   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
    京ICP备11028696号-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